孩子2岁前,这5个“毛病”别管,越管越麻烦
2020-11-11 10:10 来源: 凯叔育儿
407
【导语】 2岁前的宝宝好多“坏毛病”都不用管,你越管可能越麻烦。
国庆假期和闺蜜聚会,她吐槽自己一岁半的儿子越来越难管了,毛病一大堆,整天啃手指,动不动就爱哭,一言不合就打人……
闺蜜跟在孩子身后,不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,就是声嘶力竭地怒吼。
其实啊,2岁前的宝宝好多“坏毛病”都不用管,你越管可能越麻烦。
01
宝宝“爱打人”不用管,管得越严打得越欢
闺蜜在说儿子爱打人的毛病时,气得捶胸顿足:
“动不动就打人脸,piapia的,打完还看着你乐呵,你越训他,他打得越欢。我狠狠打了他的手,他立马变本加厉地还回来,你说气人不气人?”
很多家长担心,孩子这么小就爱打人,长大了会不会有暴力倾向?
实际上,2岁以内的小宝宝打人并不是一种攻击行为,更不意味着孩子将来会有暴力倾向。
我们眼里的“打”,对小宝宝来说,只是一种触摸物体的方式,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。
美国曾有一项实验,研究人员找来24个2~6个月的婴儿,追踪研究他们到一岁。
他们用相同的玩具去接近宝宝,发现婴儿用手的方式,随着年龄增长,也在“升级”。
从一开始的用小手轻轻去碰,到用手指去触摸,再到后来粗暴地抓、打,他们“触摸”物体的方式在不断进化。
而且,你会发现,小宝宝越是喜欢和兴奋,越喜欢打人。
可孩子为什么总爱打人脸呢?
那是因为婴幼儿对人脸五官最感兴趣,而且他们还格外偏爱妈妈的脸。
孩子打人,我们该怎么办?
不要过度反应
大声训斥,或者“以暴制暴”,会让孩子的行为不断被强化,当孩子发觉打人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强烈反应时,就会觉得很好玩,反而会更爱打人。
立刻中断孩子的动作
我们不能打骂孩子,但要马上拿开孩子的手,给他手里放一个玩具或者零食,让他打人的行为被中断下来。
坚持几次之后,孩子就会慢慢忘记打人的行为了。
02
宝宝“爱哭”不用管,当心适得其反
妈妈群里有位宝妈抱怨,说自己的女儿是个爱哭鬼,稍有不如意就放声大哭,怎么说都停不下来,眼泪比林黛玉的还多,一家人头大得很,哄也不行、骂也没用。
没有孩子会无缘无故地哭,想让孩子少哭点,首先就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哭。
1岁前的宝宝,通常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,比如:饿了、困了、拉臭臭了或者是身体哪儿不舒服了……
这些原因通常是生理性的,孩子哭的时候,我们及时给他提供相应的需求就行。
随着宝宝大脑的发育,他开始有自己的小情绪和脾气。
语言能力跟不上,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,会急哭;
被妈妈否定,会生气地哭;
被大人忽视,也会伤心地哭。
我们说的不管,是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“不许哭!”,以此来堵住孩子的情绪,这样做的只会适得其反。
也不是要对孩子不理不睬,小宝宝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,这样只会让他越哭越凶。
或者导致孩子虽然不爱哭了,但也不愿再把自己的情绪展露给家长。
正确的做法是:
1.让孩子宣泄一下情绪之后,给孩子一个爱的饱饱。
表达出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共情,比如:“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,很委屈…… ”
2.等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后,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。
比如:“你愿意跟妈妈说说你遇到的问题吗?”
3.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,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比如:带他玩小游戏、出门转转等。
03
宝宝“恋物”不用管,保护他的安全感
网上一位妈妈发了一条视频,说:
“认被子的娃也太可怕了,被子拿去洗,睡觉找被子找不着,困得不行了就是不肯睡,哭得都抽抽了也不睡……”
很多宝宝从小都有依恋的物品,有的喜欢拽被角,有的喜欢抱毛毯,还有的喜欢摸妈妈的睡衣。
这些都是孩子的安抚物,是“过渡性客体”,上面有他最熟悉的味道。
宝宝用它来安抚自己的情绪,当妈妈不在的时候,这些安抚物就充当起了妈妈的一部分,能够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,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独立。
如果强制性让孩子戒掉这个习惯,或者直接扔掉孩子依恋的物品,会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。
英国有一个小女孩,从小就爱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块破羊毛布,妈妈觉得这是个坏习惯,于是强行拿走了这块布。
结果就是女孩不吸吮拇指了,却会在睡觉前控制不住地咬指甲。
孩子恋物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,不是什么小怪癖,随着孩子逐渐长大,一般都会慢慢消失。
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阻止,而是耐心引导:
首先要给宝宝充足的陪伴和关爱,可以多拥抱宝宝。
武志红老师曾说过,只有当母爱多次地传递给孩子,孩子感受到足够多的母爱,有一天他才会领悟到:
母爱不等同于毯子或其他,母爱是无形无质的。
可以给孩子多备份个一模一样的安抚物。
方便给孩子换洗,以备不时之需。
04
宝宝“摸私处”不用管,纯属好奇和探索
儿子一岁多的时候,我发现他总是趁着换尿不湿的间隙玩自己的小jj,一开始我很担心,孩子这么小就有性意识了,可怎么办?
后来咨询了医生,才了解到,原来孩子只是纯属好奇,这是他在学着认识自己的身体,有些女宝宝也喜欢夹腿、蹭被子。
小宝宝们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,会感到很舒适,因此可能会经常去摸。
但这种触摸,可不等同于成人的自慰,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,纯属好奇和探索。
性医学专家指出,幼儿爱摸生殖器不生病,是一种儿童情感交叉擦腿综合症。
这种症状,大多发生于宝宝睡觉前、醒来后或者玩耍时,宝宝通常会双腿伸直交叉或夹紧,夹住一些玩具、玩偶,双手紧紧握拳或用力抓住东西。
男孩通常会趴在床上蹭来蹭去,女孩喜欢坐在稍硬一点的东西上。
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,不会影响孩子健康,也不会形成依赖,一般来说,孩子6-7岁时这种自摸行为就会自行消失。
作为家长,千万不要粗鲁地打断宝宝,进行呵斥和批评,更不要嘲笑或者反复强调“不许做”。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慢慢引导宝宝:
1.转移宝宝的注意力
不动声色地拿开宝宝的手,给他一个玩具,或者陪他做游戏,跟他对话,转移他的注意力。
2.减少诱发性刺激
孩子都有模仿的天分,生活中,要避免孩子看到少儿不宜的电视画面,夫妻之间的亲密行为也要注意避开孩子。
3.教孩子认识性器官
像介绍眼睛、鼻子、嘴巴那样, 大方地向孩子介绍他的性器官,告诉他这些器官人人都有,满足孩子的好奇心。
同时也要告诉孩子,不能让别人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,别人的也不要去触碰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发现孩子触摸生殖器,引起了感染或伤害,我们一定要明确地制止干预。
05
宝宝“玩食物”不用管,不要剥夺孩子吃饭的乐趣和成就感
同事最近抱怨说,自己想锻炼1岁多的儿子自己学吃饭,可是刚坚持了两天,就被婆婆叫停了。
婆婆觉得孩子根本不是在吃饭,是在玩饭菜,汤汤水水地弄得到处都是,不是在汤碗里洗小手,就是把米粥糊得满脸都是,要不然就是用手挤烂红薯和南瓜。
其实,孩子“玩食物”不用管,这只是孩子在探索和学着自己吃饭。
孩子越“玩”,说明他对食物越有兴趣,只不过因为小手还不是很听大脑使唤,才会弄得一地狼藉。
千万不要剥夺了宝宝自己吃饭的乐趣和成就感!
如果大人为了图省事儿,一把抢过孩子的饭碗,阻止孩子伸手端碗拿勺,慢慢的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就会越来越低,逐渐变得不爱吃饭,甚至挑食。
有的父母可能要问了:“不管孩子,那他养成玩食物的坏习惯怎么办?”
别担心,给孩子一点时间,在他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和探索之后,就会学着自己乖乖吃饭。
我们要做的,就是给孩子洗干净小手,带上围兜儿,或者穿上罩衣,让他自己尽情吃、慢慢吃。
大不了我们自己辛苦一点,孩子吃完了再打扫干净。
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,孩子学会规规矩矩地自己吃饭后,大人再也不用追着哄着喂饭,是一件多么舒心的事情!
1-2岁的孩子,心智逐渐成长,但是身体成长可能还跟不上,因此经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5种“坏习惯”,还有乱扔东西、乱涂乱画等。
这些都是宝宝大脑开始思考、成长快速发育的表现,千万不要粗暴制止。
你的一次阻止,很有可能会埋没孩子的某一项天赋。
(来源:凯叔育儿 编辑:cl)